中国港口绿色低碳服务生态圈已初具雏形,以下是一些主要港口的具体实践:
燃料供应与加注:上港集团积极推动船舶绿色甲醇燃料供应及加注服务,与马士基、长荣海运、达飞、中远海运等多家航运企业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开展港口船用绿色甲醇供应合作项目,为船舶提供绿色低碳的能源支持,促进航运业的能源转型14.
设施建设与技术创新:不断加大港口设施的绿色低碳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如建设岸电设施,提高岸电使用率,减少船舶靠港期间的污染物排放;投资建设光伏板、光伏车棚和充电桩等可再生能源设施,提高港口的清洁能源自给率,推动港口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136.
产业协同与合作:通过与航运企业、能源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的紧密合作,共同打造绿色航运生态圈。例如,与中远海运、国家电投、中国中检协同启动国内首个船用绿色甲醇产业链建设合作项目,实现了从燃料生产、供应到加注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提升了港口绿色低碳服务的整体水平14.
智慧港口建设: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 5G 绿色低碳智慧港口,妈湾智慧港集成了招商芯、招商 ePort、人工智能、5G 应用、北斗系统、自动化、智慧口岸、区块链、绿色低碳等九大智慧元素,通过信息技术创新提升港口工作效率,实现了港口运营的智能化和自动化,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5.
清洁能源应用:港区内大量采用电力驱动设备,如 LNG 车辆占场内拖车总量的比例约 10%,除少量巡逻车和空重叉车外,所有的 QC、轨道吊、小叉车、自动驾驶拖车、调箱门设备等均使用电力驱动,减少了对传统燃油的依赖,降低了碳排放5.
岸电设施配备:妈湾港区配备了两套岸电设施,可满足两条靠港船舶同时接驳岸电,实现了船舶停靠期间大气污染物零排放,有效改善了深圳西部港区的大气环境质量5.
粉尘污染治理:煤炭港区从探索煤炭起尘机理的基础性研究入手,积极开展自主科技创新,先后研发实施 “翻车机本质长效抑尘技术”“皮带机回程自动清洁系统”“装船环节落料回收装置改造” 等多个环保技改项目,实现了煤炭港口粉尘 “近零排放” 目标3.
水资源循环利用:投入 4158 万元打造 “两湖三湿地”,形成了水域面积约 70 万平方米、蓄水能力 120 万立方米的生态水循环系统,年累计回收用水超 400 万立方米,实现了压舱水、煤污水、雨污水 “零” 排海,全部收集循环再利用,有效解决了港区污水排放问题3.
绿色运输通道建设:散货港区采用 “电车 + 皮带走廊” 的方式,为沧州中铁装备材料有限公司打造短距离零碳运输通道;黄骅港至山西原平 600 公里沿途建设 11 座换电站,用电动重卡打造了一条长距离绿色运输通道;黄骅港 — 武安 — 长治的氢能源汽运通道建成投用,提高了港口绿色运输比例3.
新能源发电项目:完成 68MW 风光清洁能源发电项目建设,年发电能力达 1.5 亿千瓦时,实现了全部滚装码头零碳运营,太平洋码头获评全国五星级绿色码头。预计 “十四五” 期间,全港新能源发电系统装机容量将达到 150MW,年发电能力近 3 亿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6 万吨6.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集装箱及干散货码头泊位岸电设施 100% 覆盖,港作船舶靠港 100% 使用岸电,并加大港区水平运输设备电动化力度,打造港口运输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6.
智慧能源系统搭建:搭建智慧绿色能源系统,打造新能源管控、综合运维、数据分析和安全四个一体化平台,可视化统筹管理数据资源,提供多元用能服务,提高了港口能源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6.
绿色港口建设:以海润码头、远海码头等集装箱码头为示范,推动辖区集装箱、散杂货等码头开展绿色码头项目改造及设备升级,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形成 “政府主导、企业主体” 的工作格局,全面提升港口的绿色低碳水平2.
港区智能化节能改造:协同推进港区电动化工程实施及港区智能化节能改造,实现港区碳排放强度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双下降”,打造绿色智慧低碳示范港口码头2.
集疏运体系优化:推进港口集疏运体系优化及港口绿色配送体系推广,推动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陆地港等创新业务的开展和推进,探索海铁联运新通道,完善海沧港区进港铁路通道和铁路专用线货场规划,为海铁联运建链、强链、补链,促进全供应链绿色低碳协同发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