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港口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且助力碳中和目标的相关内容:
加大清洁能源应用:
许多港口积极引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用于港口的日常运营。例如,上海港在部分码头区域安装了大面积的太阳能光伏板,所产生的电能能够满足码头部分照明、设备监控等用电需求,减少了对传统火电的依赖,每年可减少数千吨二氧化碳排放。
一些沿海港口开始探索利用海上风能,通过建设海上风力发电场,为港口以及周边区域供电。像欧洲北海沿岸的一些港口,借助当地丰富的风能资源,将风电并入港口电网,不仅保障了港口电力供应,还助力区域实现低碳化发展。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动力设备:
港口作业车辆、船舶逐步向电动化、氢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动力转型。电动起重机、电动牵引车、电动叉车等在港口内越来越常见,它们在作业过程中不产生尾气排放,有效改善了港口的空气质量。例如,深圳盐田港大量配备了电动牵引车,相比传统燃油牵引车,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超万吨。
对于船舶,越来越多的港口鼓励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替代船舶自身的燃油发电。青岛港等多个国内大型港口已完善了岸电设施建设,当船舶靠港后接入岸电系统,可大幅减少船舶靠泊期间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以及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助力港口周边环境的优化以及碳中和目标的推进。
优化港口布局与运营流程:
通过合理规划港口功能区布局,减少货物的不必要周转和运输距离,降低能源消耗。比如,将集装箱堆场与码头前沿的距离进行科学设计,缩短集装箱吊运和转运的路程,从而节省了吊运设备的能耗。
采用智能化运营管理系统,对船舶进出港、货物装卸、设备调度等进行精准优化。该系统能根据实时数据合理安排作业顺序,避免设备的空转和无效等待,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进而减少能源消耗。例如,宁波舟山港利用大数据分析实现智能调度后,港口综合能耗有了明显下降。
实施节能技术改造:
对港口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例如采用高效隔热材料、节能门窗等,降低建筑在夏季制冷和冬季取暖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同时,对港口的照明系统进行升级,更换为节能灯具,并安装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根据光照需求和人员活动情况自动调节亮度,减少电力浪费。
在港口装卸设备方面,应用变频调速技术、能量回收技术等。比如,起重机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后,可以根据实际吊运重量和速度要求精准调节电机功率,避免大功率的无意义输出,实现节能效果;一些大型设备的能量回收装置能够将设备制动过程中的能量进行回收再利用,进一步降低能耗。
加强水污染治理:
完善港口的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对港口内的生活污水、含油废水等进行集中处理,确保达标排放。部分大型港口还建设了中水回用系统,将处理后的中水回用于港口的绿化灌溉、道路冲洗等环节,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新鲜水的取用,间接助力碳中和目标,因为水资源的节约往往伴随着能源的节省。
加强对港口水域的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油污泄漏、化学品污染等突发情况,保障港口水域的生态环境健康。例如,一些港口配备了先进的水质监测设备以及应急处理船只,一旦检测到水质异常,能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清理和修复。
提升岸线和陆域生态质量:
在港口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注重对自然岸线的保护和修复,尽量保留原有生态植被,采用生态护岸等形式,增加岸线的生态功能,为鸟类、鱼类等生物提供栖息和繁衍场所。比如,厦门港在部分岸段建设了生态护岸,种植了红树林等耐盐植物,既美化了港口环境,又促进了生物多样性发展。
加强港口陆域的绿化工作,通过增加绿地面积、种植各类绿植等方式,提高陆域植被的碳汇能力,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改善港口整体生态环境,为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例如,天津港持续开展陆域绿化工程,如今已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绿化区域,在调节局部气候、净化空气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碳减排。
参与国际绿色港口标准制定与交流:
我国一些大型港口积极参与国际绿色港口相关标准的制定,将国内先进的绿色发展实践经验推广到国际层面,同时也借鉴国际上其他港口的优秀做法,共同推动全球港口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例如,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在国际港口协会等组织中积极发声,助力完善绿色港口的评价指标和建设规范。
加强国际港口间的绿色发展经验交流活动,通过举办国际研讨会、线上交流平台等形式,分享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技术和举措,促进全球港口绿色发展协同共进。
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绿色转型:
港口绿色发展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且正持续通过各种途径为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发挥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