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的导航和通讯系统是保障船舶安全航行和有效沟通的关键设施,它们的运作方式如下:
全球定位系统(GPS)
工作原理:GPS 是基于卫星的无线电定位系统。它由空间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和用户设备三部分组成。空间卫星星座向地球表面发射包含卫星位置和时间信息的信号。船舶上的 GPS 接收机接收这些信号,通过测量信号从卫星传播到接收机的时间,利用三边测量法计算出船舶相对于卫星的距离,进而确定船舶的三维位置(经度、纬度和高度)。一般情况下,至少需要接收来自 4 颗卫星的信号才能精确确定位置。
应用场景和优势:GPS 在船舶导航中应用广泛,无论是在开阔的大洋还是在沿海航道航行,都能为船舶提供高精度、实时的位置信息。船员可以根据 GPS 显示的位置,结合电子海图,精确地规划和调整航线。其优势在于定位精度高,在良好的接收条件下,精度可以达到米级;全天候工作,不受天气、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操作简单,接收机界面直观,船员易于上手。
雷达(Radar)
工作原理:雷达通过发射高频电磁波并接收反射波来探测目标。船舶雷达的天线以一定的转速旋转,向周围空间发射脉冲式的微波信号。当这些信号遇到船舶、岛屿、海岸线或其他障碍物时,部分信号会被反射回来,被雷达的接收装置接收。根据发射信号和接收反射信号之间的时间差,可以计算出目标与船舶的距离。同时,通过天线的旋转角度,可以确定目标的方位。雷达信号在显示器上以亮点或图像的形式呈现,船员可以直观地看到周围目标的分布情况。
应用场景和优势:雷达主要用于船舶在能见度不良的情况下(如雾天、黑夜等)探测周围的船舶、障碍物和海岸线,是船舶避碰的重要工具。它能够提供目标的距离、方位、相对速度等信息,帮助船员判断目标是否存在碰撞危险。例如,在繁忙的航道或港口水域,船员可以通过雷达密切监视周围船舶的动态,提前采取避让措施。雷达的探测距离较远,根据雷达功率和天线高度等因素,一般可以探测到几十海里外的大型目标。
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
工作原理:ECDIS 将电子海图数据与船舶的位置信息(如来自 GPS)相结合,在电子屏幕上显示船舶周围的海图信息。电子海图数据包含了海洋地理信息(如海岸线、水深、岛屿等)、航海设施信息(如灯塔、浮标等)和航海警告信息(如沉船、浅滩等危险区域)。系统通过接收和处理这些数据,根据船舶的实时位置,动态地显示船舶在海图中的位置和航行轨迹。同时,它还可以提供一些导航辅助功能,如航线规划、距离和方位测量等。
应用场景和优势:ECDIS 是现代船舶导航的核心系统之一。船员可以在电子屏幕上方便地查看海图,无需频繁更换纸质海图。在航线规划方面,船员可以在海图上直接绘制航线,系统会自动计算航线的长度、方向和预计航行时间等信息。而且,当船舶偏离航线时,系统会及时发出警报。此外,ECDIS 能够实时更新海图信息,通过接收航海通告等数据更新,使船员掌握最新的海图变化情况,提高航行安全性。
自动识别系统(AIS)
工作原理:AIS 是一种自动广播和接收船舶信息的系统。船舶上的 AIS 设备通过甚高频(VHF)无线电通信链路,自动周期性地发送船舶的身份信息(如船名、呼号、船籍等)、动态信息(如位置、航向、航速等)和静态信息(如船舶尺度、船舶类型等)。同时,它也可以接收周围其他船舶发送的 AIS 信息。这些信息在船舶的 AIS 显示设备上以列表或图形的方式呈现,船员可以直观地了解周围船舶的情况。
应用场景和优势:AIS 主要用于船舶之间的相互识别和避碰。在开阔水域和交通繁忙的航道,船员可以通过 AIS 提前了解来船的信息,判断是否存在碰撞危险。与雷达相比,AIS 提供的信息更全面、准确,包括船舶的身份和航行意图等。此外,岸基的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也可以接收船舶的 AIS 信息,对船舶进行交通监控和管理,如在港口附近指挥船舶进出港、安排船舶锚泊等。
船舶罗经(Compass)
工作原理:船舶罗经分为磁罗经和陀螺罗经。磁罗经是利用地球磁场来指示方向的仪器。磁针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指向地磁北极,船员通过读取罗经刻度盘上的度数确定船舶的航向。陀螺罗经则是基于高速旋转的陀螺的定轴性和进动性原理工作。它通过电机驱动陀螺高速旋转,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陀螺轴保持在地理子午面内,从而指示真北方向。船舶的航向可以通过与陀螺罗经相连的复示器读取。
应用场景和优势:罗经是船舶最基本的导航仪器之一。磁罗经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不需要外部电源,作为备用罗经在船舶上广泛使用。陀螺罗经精度高,能够提供稳定的真北方向指示,是船舶主要的航向指示仪器。在船舶进出港、靠离泊和在狭窄航道航行等情况下,船员需要依靠罗经准确地掌握船舶的航向,确保船舶安全航行。
甚高频(VHF)无线电通讯
工作原理:VHF 无线电通讯是基于甚高频频段(156 - 174MHz)的无线通信方式。船舶上的 VHF 电台通过天线发射和接收无线电信号。当船员使用 VHF 对讲机或电台进行通话时,语音信号被调制到 VHF 频段的载波信号上,通过天线发射出去。在接收端,另一个船舶或岸基电台的天线接收到信号后,经过解调恢复出语音信号,从而实现语音通信。VHF 通讯采用调频(FM)方式,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能。
应用场景和优势:VHF 是船舶近距离通信的主要手段,通常用于船舶之间、船舶与港口交通管制中心(VTS)、船舶与引航员之间的通信。例如,在船舶进出港时,船员通过 VHF 与港口 VTS 联系,获取港口交通信息和指挥指令;在海上相遇的船舶之间,可以通过 VHF 进行沟通,协调避让行动。VHF 通讯的优点是通信距离适中(在视距范围内,一般可达几十海里),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信号传输稳定。
卫星通讯(Satellite Communication)
工作原理:卫星通讯系统由卫星、地面站和用户终端组成。船舶上的卫星通讯终端通过天线向卫星发送信号,卫星接收到信号后进行转发,将信号传输到地面站,地面站再将信号转发给其他船舶或岸上的通信对象。卫星通讯可以采用不同的频段和通信协议,如 Inmarsat 系统(国际海事卫星组织)采用 L 波段进行通信,能够提供语音、数据和传真等多种通信服务。
应用场景和优势:卫星通讯主要用于船舶的远距离通信,特别是在大洋中航行时,当超出 VHF 通讯范围或需要与岸上的公司总部、家人等进行联系时,卫星通讯发挥重要作用。它可以实现全球覆盖,不受地理距离的限制。船舶可以通过卫星通讯系统发送电子邮件、传输船舶的航行数据和货物信息、进行视频通话等。其缺点是设备和通信费用相对较高。
中高频(MF/HF)无线电通讯
工作原理:MF(中频,300kHz - 3MHz)和 HF(高频,3MHz - 30MHz)无线电通讯是利用中高频段的无线电波进行通信。其工作原理与 VHF 类似,但由于中高频段的无线电波传播特性不同,它们可以通过地波和天波两种方式传播。地波传播是沿着地球表面传播,适合近距离通信;天波传播是通过电离层反射传播,能够实现远距离通信。船员通过调整电台的频率和发射功率,根据通信距离和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
应用场景和优势:MF/HF 无线电通讯在船舶通信中作为一种备用通信手段,特别是在 VHF 和卫星通讯出现故障或不可用的情况下。它也可以用于一些特定的通信需求,如在沿海地区与较远的岸基电台进行通信,或者在船舶之间进行中远距离的应急通信。MF/HF 电台的通信范围较广,通过天波传播可以实现上千海里的通信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