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流中的货物跟踪系统主要通过以下一系列流程运作:
信息采集:
条码技术:在货物包装上粘贴唯一的条形码,通过扫描设备读取条形码信息。条形码中包含了货物的关键信息,在物流的各个节点,工作人员使用扫描设备快速获取货物信息并上传到跟踪系统,实现对货物的识别和跟踪。
RFID 技术: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在货物或运输工具上安装 RFID 标签,标签内存储着货物的详细信息。RFID 阅读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动识别标签信息,无需接触和对准,具有快速、准确、高效的特点,能够实时采集货物的位置、状态等信息。
GPS 技术:在运输工具(如船舶、飞机、卡车等)上安装 GPS 定位设备,实时获取运输工具的位置信息,从而间接确定货物的位置。GPS 系统可以持续不断地将位置数据发送到物流跟踪系统,让货主和物流企业能够随时掌握货物的运输轨迹。
传感器技术:在货物或运输环境中部署传感器,用于监测货物的状态信息,如温度、湿度、压力、振动等。传感器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跟踪系统,以便及时发现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如货物损坏、变质等。
信息传输:
有线网络传输:物流企业内部通常建立了有线网络系统,各个物流节点(如仓库、配送中心、港口、机场等)通过有线网络将采集到的货物信息传输到中央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这种传输方式稳定、可靠,数据传输速度快,适用于物流企业内部的信息传输。
无线网络传输:对于运输过程中的货物信息传输,无线网络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利用移动网络(如 4G、5G 等),运输工具上的信息采集设备可以将货物的实时位置、状态等信息发送到物流跟踪系统的服务器;在一些物流园区或仓库内,也可以使用 Wi-Fi 网络进行货物信息的传输。此外,卫星通信技术在国际物流中也有应用,特别是在偏远地区或海洋运输中,卫星通信能够确保货物信息的不间断传输。
信息处理和分析:
数据整合和清洗:物流跟踪系统接收到来自各个渠道的大量货物信息后,首先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数据进行统一处理,消除重复的数据,并对数据的格式、单位等进行标准化,以便后续的分析和应用。同时,对数据进行清洗,去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提高数据的质量。
数据加工和建模:根据物流业务的需求,对整合后的货物信息进行加工和建模。例如,通过建立货物运输的数学模型,预测货物的到达时间、分析运输路线的合理性等;利用数据分析算法,挖掘货物运输过程中的潜在规律和趋势,为物流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
数据挖掘和分析:基于加工和建模后的数据,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和分析。例如,分析货物的流量、流向,找出货物运输的热点区域和繁忙时段;评估不同运输方式、运输路线的效率和成本,为物流企业优化运输方案提供依据。
信息存储:经过处理和分析后的货物信息会被存储到物流跟踪系统的数据库中。数据库可以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等不同的存储技术,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物流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长期保存货物的历史信息,以便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
信息展示和查询:
用户界面展示:物流跟踪系统为货主、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客服人员等不同用户提供了相应的用户界面。用户可以通过网页、手机应用程序等方式登录系统,查看货物的实时位置、运输状态、预计到达时间等信息。界面通常以地图、图表、列表等形式展示货物信息,方便用户直观地了解货物的运输情况。
查询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货物的运单号、订单号、货主信息等关键信息在系统中进行查询,快速获取所需的货物跟踪信息。系统还支持多种查询条件的组合,以便用户进行更精确的查询。
预警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