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出口物流中,货物分类和编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有着严格的要求,这有助于海关监管、统计贸易数据、征收税费等诸多事务。
一、国际通用分类系统及原则
《协调制度》(Harmonized System,HS)编码
基本概述:HS 编码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商品分类体系。它将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分为 21 类、97 章。每一种商品都能在这个体系中找到对应的编码,编码一般是 6 位数字,例如,“0101.10” 代表 “马、驴、骡,改良种用,马”。前两位数字代表章,3 - 4 位数字代表该章下的品目,5 - 6 位数字代表子目。
归类原则:首先是按商品的性质、功能、用途等主要特征进行归类。例如,对于同时具有多种功能的商品,以主要功能来归类。如果一个电子设备既能作为计算器又能作为时钟,而其主要功能是计算,那么就会按照计算器的类别进行归类。其次是特殊规则,对于未制成品和不完整品,如果具有完整品的基本特征,应按照完整品归类。比如,缺少一些非关键零件的汽车发动机,只要其基本功能完整,仍按照汽车发动机归类。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
基本概述:SITC 主要用于贸易统计,将商品分为 10 个部门。它的编码结构相对复杂,是一种多位数字编码体系,例如 “776.11” 代表 “用于电气控制或电力分配的盘、板、台、柜及其他基座,装有两个或多个品目 85.35 或 85.36 所列装置”。
归类原则:以商品的生产阶段和最终用途为主要分类依据。例如,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会被归为较低的类别,而经过加工制造后的成品会被归为较高的类别。同时,也会考虑商品的技术含量和加工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类。
二、海关特定要求
准确性要求
详细描述配合
三、行业标准及企业内部要求
行业标准参考
企业内部管理要求
四、更新与动态调整要求
国际编码体系更新
海关政策及贸易协定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