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自动化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流程
水质监测与达标排放:经过深度处理后的污水,通过水质监测设备(如检测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悬浮物(SS)和细菌总数等指标)进行检测。如果水质符合国际海事组织(IMO)或当地的排放标准,就可以排放入海。
中水回用:部分处理后的污水可以经过进一步处理后回用,如用于冲洗厕所、甲板冲洗等。这需要根据回用的用途,对水质进行更严格的处理和监测。
消毒处理:经过生物处理后的污水,虽然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已被去除,但仍可能含有有害的微生物。所以需要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紫外线消毒和化学消毒(如投放次氯酸钠等消毒剂)。紫外线消毒是通过紫外线照射破坏微生物的DNA结构,使其失去繁殖能力;化学消毒则是利用消毒剂的氧化性杀死微生物。
过滤与吸附:为了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剩余的有机物和残留的消毒剂等,污水会经过过滤装置(如砂滤、活性炭过滤等)。砂滤可以去除微小的固体颗粒,活性炭过滤则可以吸附有机物和异味。
生物反应池:预处理后的生活污水进入生物反应池,这里是利用微生物来分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微生物在有氧的环境下,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如糖类、蛋白质等)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池内设有曝气装置,为微生物提供足够的氧气,同时通过搅拌设备使污水和微生物充分接触。
生物膜法或活性污泥法:在一些船舶污水处理系统中,采用生物膜法,即微生物附着在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污水流经生物膜时进行净化;另一种常见的是活性污泥法,通过向污水中加入活性污泥(含有大量微生物的絮状体),让其与污水混合反应。
收集系统:船舶上的污水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如船员和乘客的排泄物、洗漱废水等)和含油污水(如机舱污水)。生活污水通过排水管道收集到污水收集舱,含油污水则通过专门的集油坑和管道收集。
预处理阶段:对于生活污水,首先经过格栅或过滤器,去除较大的固体杂质(如纸张、毛发等)。含油污水则要经过隔油池,利用油和水的密度差异,使油浮在水面上,通过撇油器将油分离出来。
污水收集与预处理
生物处理
深度处理
达标排放或回用
船舶自动化污水处理系统的自动控制要点
设备故障检测:对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所有设备(如泵、阀门、曝气装置、紫外线灯等)进行运行状态监测。通过安装在设备上的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等)检测设备的运行参数,当参数超出正常范围时,判断设备出现故障。例如,当污水提升泵的电机电流过大时,可能是泵的叶轮堵塞或电机故障。
设备自动切换与备用设备启动:对于关键设备,设有备用设备。当检测到主设备出现故障时,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及时切换到备用设备,并发出故障报警,通知船员进行维修。同时,对设备的运行时间进行统计,根据预设的维护周期,提醒船员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实时水质监测:在污水处理系统的关键节点(如生物反应池出口、深度处理后的排放口等)安装水质监测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参数(如 pH 值、溶解氧、COD 等)。这些传感器将水质数据传输给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调整:控制系统根据水质监测数据,对污水处理工艺进行反馈控制。如果生物反应池中的溶解氧不足,自动调节曝气装置的曝气强度;如果消毒后的水质不符合排放标准,调整消毒设备的运行参数(如延长紫外线照射时间或增加消毒剂投放量)。同时,对水质数据进行记录和存储,用于分析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效果和故障诊断。
污水流量均衡:由于船舶上污水产生的量是不固定的,为了保证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需要对污水流量进行均衡控制。通过在污水管道上安装流量传感器和流量调节阀,根据污水产生的实际情况,自动调节污水的流量,使进入各个处理单元的污水流量保持相对稳定。
药剂投放流量控制:在消毒和深度处理过程中,需要投放消毒剂和其他化学药剂。根据污水的流量和水质情况,自动控制系统精确计算药剂的投放量,通过计量泵来控制药剂的投放流量。例如,在紫外线消毒系统中,根据污水流量调节紫外线灯的功率和照射时间;在化学消毒中,根据污水流量和消毒剂浓度要求,控制次氯酸钠等消毒剂的投放量。
收集舱液位控制:在污水收集舱和各个处理单元都装有液位传感器,用于监测液位。当收集舱液位达到一定高度时,自动控制系统会启动污水提升泵,将污水输送到下一个处理单元。同时,要设置高液位报警和低液位保护,防止污水溢出或提升泵空转。例如,当液位高于 90% 舱容时发出高液位报警,当液位低于 10% 舱容时停止提升泵运行。
处理单元液位控制:在生物反应池、消毒池等处理单元,液位控制也很重要。要确保各个处理单元的液位稳定,避免液位波动影响处理效果。通过自动调节进出水阀门的开度,根据液位变化来控制污水的流量。
液位控制
流量控制
水质监测与反馈控制
设备运行状态监测与控制
污水处理系统的自动控制要点有哪些?
船舶自动化污水处理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污水处理系统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方法有哪些?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