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劣天气条件下,港口通常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障货物吞吐量不受太大影响,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做法:
气象监测与预警:港口会与气象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时获取最新的气象信息,包括台风、暴雨、大雾、冰雪等恶劣天气的预报和预警。利用港口自身的气象监测设备,如气象站、雷达等,对港区及周边海域的气象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提前预判恶劣天气的影响程度和持续时间,为港口运营决策提供依据。
设施设备检查与加固:在恶劣天气来临前,对港口的码头、栈桥、起重机、龙门吊等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加固。确保码头结构稳固,对易受大风影响的起重机等设备采取防风措施,如增加防风系缆、降低起重臂等,防止设备在恶劣天气中受损,保障设备在天气转好后能迅速投入使用。
货物堆存调整:根据恶劣天气的类型和预计影响,对货物堆存进行合理调整。对于怕湿、怕潮的货物,及时转移至仓库或采取防雨、防潮措施;对可能受大风影响的集装箱和散货,进行加固和绑扎,确保货物在恶劣天气中的安全,减少货物损失和后续处理时间,从而尽量维持货物吞吐量。
船舶调度与管理:根据恶劣天气的情况,及时调整船舶进出港计划。对于即将到港的船舶,通知其提前选择合适的避风锚地等待;对于在港船舶,安排其移至安全的泊位或锚地避风,并确保船舶的系泊安全。同时,合理安排拖轮等辅助船舶,为船舶的靠离泊和避风提供支持,保障船舶的安全和后续作业的顺利进行。
作业人员安全保障:将作业人员的安全放在首位,当恶劣天气达到一定级别时,及时停止户外作业,组织作业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如在台风来临前,疏散码头前沿、堆场等区域的工作人员,确保人员生命安全。同时,为作业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应急培训,提高其在恶劣天气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货物保护与应急处理:在恶劣天气中,加强对货物的巡查和保护。对于已经受损或存在安全隐患的货物,及时进行应急处理,如对漏水的集装箱进行排水、对被风吹倒的货物进行扶正和加固等,尽量减少货物损失,并为后续的清理和恢复作业做好准备。
成立应急指挥中心:在恶劣天气来临前,迅速成立应急指挥中心,由港口管理部门、各作业单位、海事、海关、边防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港口的应急处置工作,制定应对策略和措施,及时发布指令和信息,确保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
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在恶劣天气应急处置中的职责和工作流程。如港口运营部门负责船舶调度、货物堆存和设备管理;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作业人员的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工程技术部门负责设施设备的抢修和维护;后勤保障部门负责提供应急物资和生活保障等。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迅速开展各项应急工作。
应急物资储备与调配:建立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储备足够的防风、防雨、防滑、抢险救援等应急物资,如防风缆绳、防汛沙袋、防滑链、应急照明设备、急救药品等。同时,制定应急物资的调配方案,确保在恶劣天气中能够及时将应急物资调配到需要的地方,保障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应急救援与恢复:组建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救援设备和工具,如消防车、救护车、抢险车、起重机等,在恶劣天气中能够迅速开展救援工作,如对被困人员的搜救、对受损设施设备的抢修、对泄漏货物的清理等。在恶劣天气过后,及时组织力量对港口进行清理和恢复工作,包括清理堆场、修复设施设备、恢复船舶作业等,尽快使港口恢复正常运营,减少对货物吞吐量的影响。
分享一些港口应对恶劣天气的应急预案范本
港口在恶劣天气后的恢复运营阶段,有哪些具体措施来提升货物吞吐量?
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港口在恶劣天气下的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