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出口产品遭遇目的国关税壁垒提高时,企业可从市场、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等方面调整营销策略,具体如下:
寻找新市场:积极开拓其他关税较低或没有关税壁垒的国家和地区市场,降低对单一目的国市场的依赖。例如,中国的光伏企业在面对美国的高额关税时,加大了对欧洲、亚洲、南美洲等其他地区市场的开发力度,将产品出口到关税政策更为友好的国家,如印度、巴西、越南等,以分散风险,维持企业的出口规模和利润。
深耕国内市场:将部分精力和资源转移到国内市场,加强对国内市场需求的调研和开发,根据国内消费者的特点和需求,对产品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营销,利用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实现业务的稳定增长。如一些原本主要出口的服装企业,在国际市场受阻后,加大了在国内的品牌推广和销售渠道建设,推出适合国内消费者喜好的款式和系列产品,成功开拓了国内市场。
产品升级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增加产品在目的国市场的差异化竞争力,使消费者愿意为高品质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关税增加带来的成本上升压力。例如,中国的家电企业在面对欧盟的关税壁垒时,不断推出智能化、节能环保的高端家电产品,满足了欧洲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通过产品升级提高了产品售价和利润空间。
产品本地化生产: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在目的国或关税较低的周边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实现本地化生产和销售,不仅可以规避关税壁垒,还能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需求和文化特点,提高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如日本的汽车企业在美国建立生产工厂,实现本地化生产,既降低了关税成本,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市场反应速度。
成本控制与优化: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在不降低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关税提高对产品价格的影响,保持产品在目的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例如,中国的玩具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采用新材料、优化供应链管理等措施,降低了生产成本,在面对进口国关税上调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产品价格稳定,保住了市场份额。
灵活定价策略:根据关税调整的幅度和市场需求的弹性,灵活调整产品价格。在关税提高幅度较小、市场需求弹性较低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提高产品价格,将部分关税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在关税提高幅度较大、市场需求弹性较高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降低产品的利润率,保持价格相对稳定,以维持市场份额和销售量。
优化出口渠道:与目的国的进口商、经销商等合作伙伴密切合作,共同探讨应对关税壁垒的策略,如通过优化物流配送方案、减少中间环节等方式,降低物流成本和运营成本,提高渠道效率。例如,中国的农产品出口企业与美国的进口商合作,采用直达运输、冷链物流优化等措施,降低了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和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新鲜度和竞争力。
发展跨境电商:利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直接面向目的国的消费者进行销售,减少中间环节和贸易成本,提高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同时,跨境电商平台还可以提供丰富的营销手段和数据分析功能,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目的国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行为,制定更加精准的营销策略。如中国的一些小型制造企业通过亚马逊、速卖通等跨境电商平台,将产品直接销售给美国、欧洲等地区的消费者,避开了传统贸易中的高额关税和复杂的渠道环节。
加强品牌建设:在目的国市场加大品牌推广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和认同感,使消费者更愿意选择本企业的产品,而不是仅仅关注价格因素。例如,中国的华为、小米等手机企业在欧洲市场通过广告宣传、赞助体育赛事、开展公益活动等方式,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即使在面对关税调整等不利因素时,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市场份额。
促销活动创新:通过开展多样化的促销活动,如打折、满减、赠品、抽奖等,吸引目的国消费者购买产品,刺激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同时,可以结合当地的节日、文化活动等开展促销,增强促销活动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如中国的服装企业在欧美国家的圣诞节、感恩节等节日期间,推出限时折扣、节日专属款式等促销活动,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购买。
企业在目的国进行产品本地化生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除了文中提到的,企业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调整营销策略?
关税壁垒对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