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某国提高关税壁垒后,我国对应产业可采取以下应对关税策略:
积极开展贸易谈判与协商:通过外交渠道和国际贸易组织等平台,与对方进行对话和谈判,表达我国产业的诉求,争取降低或取消不合理的关税壁垒,维护公平的贸易环境。例如,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双方经过多轮谈判,达成了部分关税减免和贸易合作的共识。
实施反制措施: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和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对该国的部分产品实施对等的关税反制措施,以增加对方的贸易成本,促使其重新考虑关税政策。如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后,中国对原产于欧盟的部分不锈钢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并征税1。
推动多边和区域贸易合作:积极参与和推动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与签署,扩大自由贸易 “朋友圈”,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为我国产业开辟新的贸易渠道。如我国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实施,与东盟等国家建立更紧密的贸易关系。
组织企业集体应对:行业协会应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整合行业资源,代表企业与国外政府和相关机构进行沟通和协商,争取有利的贸易条件。例如,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在应对欧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时,积极组织车企共同应对,协调各方利益。
加强行业自律:制定行业规范和自律准则,引导企业规范经营行为,避免恶性竞争和低价倾销等行为,减少国外对我国产业实施贸易保护措施的借口。同时,加强对行业内企业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企业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和国内法律法规。
开展产业损害预警:建立健全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及时收集和分析国外关税政策变化、市场动态等信息,对可能受到影响的产业进行提前预警,为企业提供决策参考,帮助企业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
优化市场布局:减少对该国市场的依赖,积极开拓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如美国对中国部分产品加征关税后,许多中国企业加大了对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区的市场开发力度2。
产业升级与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增强产品的竞争力,降低价格敏感度,从而减少关税提高对产品销售的影响。例如,中国的一些高科技企业通过不断创新,推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保持了较高的市场份额。
调整产品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和关税政策变化,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高附加值、低关税敏感度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减少低附加值、易受关税影响产品的出口。如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可向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
加强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化关税增加带来的成本压力。例如,企业可以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降低人工成本。
利用贸易规则和优惠政策:深入研究国际贸易规则和该国的关税政策,寻找合法合规的途径降低关税成本。如利用自由贸易协定中的优惠税率、原产地规则等,确保产品能够享受关税减免待遇。同时,关注该国的关税豁免、特殊贸易安排等政策,积极争取相关优惠。
企业自身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国外提高关税壁垒的情况?
如何评估关税壁垒对我国产业的长期影响?
关税优惠协定对不同规模企业的进口成本影响有何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