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互联网对港口库存管理的改进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货物跟踪系统:利用物联网、卫星定位等技术,实现对货物从发货地到港口以及在港口内的全程实时跟踪。港口工作人员和相关企业可以随时了解货物的位置、运输状态、预计到港时间等信息,提前做好库存准备和调度安排。例如,通过在集装箱上安装智能传感器,能够实时获取集装箱的温度、湿度、位置等数据,确保货物的安全和可追溯性135。
数据集成平台:将港口内部的仓储管理系统、码头操作系统、物流配送系统等与航运互联网平台进行集成,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互通。各部门可以及时获取准确的库存信息,避免信息孤岛和数据不一致的问题,提高库存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如山东港口的 “港云仓” 平台,其数据源全部来源于港口生产作业系统,确保了数据的安全可靠和实时更新135。
需求预测分析:航运互联网平台汇聚了大量的航运数据和市场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对货物的流量、流向、品种、数量等进行预测分析,帮助港口更精准地制定库存计划。港口可以根据预测结果合理安排库存水平,避免库存积压或缺货现象的发生。例如,通过分析历史航运数据和市场趋势,预测某一时期内某种大宗商品的进口量,从而提前调整仓库的存储空间和库存数量。
智能仓储布局:借助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算法,对港口仓库的布局进行优化。根据货物的种类、周转频率、存储要求等因素,合理划分仓储区域,提高仓库的空间利用率和货物的出入库效率。同时,利用自动化设备和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实现货物的自动存储、检索和搬运,减少人工操作失误和劳动强度。如河北港口集团实施的 “一仓一库一体系” 仓储模式,建立区域中心仓,对各单位存货实施联合储备、共享使用,以计划管控、存货清查、定额管理等多项举措实现降低存货储备与保障物资供应间的平衡2。
货物安全监控:运用视频监控、传感器监测、电子围栏等技术手段,对港口库存货物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如货物被盗、损坏、温湿度异常等,能够及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确保货物的安全。例如,在仓库内安装温湿度传感器和烟雾报警器,实时监测环境参数,当温湿度超出设定范围或发生火灾隐患时,自动发出警报并通知管理人员135。
风险预警与应对:航运互联网平台可以实时监测航运市场的变化、天气状况、政策法规调整等外部因素,对可能影响港口库存的风险进行预警。港口可以提前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如调整库存结构、优化运输计划、加强与供应商和客户的沟通等,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例如,在台风季节来临前,港口可以提前调整库存货物的存放位置,加固仓库设施,确保货物安全。
供应商管理库存:通过航运互联网平台,港口与供应商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供应商可以实时了解港口的库存水平和需求情况,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补货,实现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减少港口的库存压力和资金占用,同时提高供应商的供货效率和服务质量。如河北港口集团对钢丝绳、轴承等物资由供应商提供代储服务,持续优化库存结构,降低存货资金占用2。
多式联运协同:航运互联网促进了港口与铁路、公路、航空等其他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和协同运作。通过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实现货物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快速转运和信息共享,提高货物的周转效率,减少库存停留时间。例如,通过中欧班列与港口的衔接,实现货物的快速进出口,降低了港口的库存压力。
电子仓单融资:航运互联网平台为电子仓单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信用保障,港口企业可以将库存货物转化为电子仓单,并以此为质押进行融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平台实时了解货物的情况和企业的信用状况,提高融资的安全性和效率,为港口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优化企业的资金流和库存管理。如山东港口的 “港云仓” 平台,已累计服务省内外 140 余家客户,办理电子仓单融资超过 410 笔,仓单融资量超千万吨、融资额超过 125 亿元135。
货物交易与交割:利用航运互联网平台的信息优势和交易功能,港口可以开展货物的线上交易和交割业务。港口作为货物的集散地和交易场所,通过提供安全、便捷的交易环境和物流配送服务,促进货物的流通和增值,同时也可以增加港口的业务收入和竞争力。如 “港云仓” 平台实现了仓单便利交易、仓单全程融资、打造了港口 “网上银行”,为港口客户提供了 “融资 + 保价 + 锁价 + 买卖” 等 “一站式” 港口产业供应链综合服务13。
航运互联网如何提高港口库存管理的透明度?
有哪些成功的港口通过应用航运互联网改进了库存管理?
航运互联网对港口库存管理的改进是否存在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