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船厂中,船舶下水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方式介绍
这是最传统的下水方式,主要依靠船舶自身重力沿着滑道滑入水中。滑道一般有纵向滑道和横向滑道两种。纵向滑道下水时,船舶沿着与船长方向一致的滑道入水;横向滑道下水船舶则是垂直于船长方向滑入水中。
优点
技术成熟:经过长期的实践应用,船厂工人和技术人员对这种方式的操作流程非常熟悉,相关技术比较可靠。
成本较低:相较于一些复杂的下水设备和系统,重力式下水不需要大型的起吊设备或复杂的漂浮装置,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的后续成本主要是滑道的维护。
适用于多种船舶:无论是小型船舶还是大型船舶,只要滑道等设施设计合理,都能够采用重力式下水方式。
缺点
受场地限制:需要建造有一定坡度的滑道,并且滑道长度要足够,这就要求船厂有较大的沿岸陆地面积来建设滑道设施。
下水过程难控制:船舶依靠重力下滑的过程一旦开始,就很难中途停止或者调整速度,在下水速度过快或者船舶姿态出现异常时,可能会导致船舶碰撞滑道末端或者岸边设施,造成船舶损伤。
对船舶底部压力大:船舶在滑道上下滑时,船底和滑道之间的压力较大,对于船底结构比较薄弱的船舶可能会造成损坏。
这种方式是先在船坞或者船台内将船舶建造到一定程度,然后通过向船坞(船台)内注水,使船舶依靠水的浮力漂浮起来,再通过打开坞门或者移除船台围堰等方式让船舶进入水域。
船舶受力均匀:船舶是在浮力的作用下平稳地漂浮起来,船身各部分受力比较均匀,对于船舶结构的影响较小,尤其适合结构复杂、船型较大或者对变形较为敏感的船舶。
安全系数较高:整个下水过程相对比较平稳,只要注水操作和坞门开启等环节按照规程进行,出现突发状况的概率较低,并且在注水过程中如果发现异常还可以及时停止操作。
便于船坞内施工:船坞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在船舶建造阶段就可以利用船坞的空间方便地进行船舶的组装、设备安装等工作,不受外界环境(如风浪)的干扰。
设施成本高:船坞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挖掘、防水、排水以及配套的设备(如坞门及其控制系统),并且船坞的维护成本也较高。
操作复杂:涉及到注水、排水、开启坞门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例如注水速度、水位高度等都需要精确控制,否则可能会出现船舶倾斜等问题。
下水周期长:相比重力式下水,漂浮式下水的前期准备工作(如船坞注水)需要较长的时间,导致整个下水过程的周期相对较长。
使用大型的起重设备(如龙门吊或浮吊)将船舶从船台吊起,然后移动到水面上方,再缓慢放下船舶使其进入水中。
精确控制下水位置和姿态:通过起重设备的精确操作,可以将船舶准确地放置在指定的水域位置,并且可以在放下过程中调整船舶的姿态,保证船舶安全、平稳地入水。
对场地适应性强:不需要像重力式下水那样建设长长的滑道,只要有足够起吊能力的起重设备和合适的放置船舶的空间即可,对于场地形状和大小的适应性更好。
可用于特殊船舶:对于一些不适合采用重力式或漂浮式下水的特种船舶(如双体船、半潜船等),吊运式下水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设备要求高:需要大型的、起吊能力足够的起重设备,这种设备不仅购置成本高,而且需要专业的维护和操作团队。
受起吊能力限制:起重设备的起吊能力是有限的,对于超大型船舶,可能没有足够起吊能力的设备来完成下水作业。
风险集中在起重设备:整个下水过程高度依赖起重设备,如果起重设备出现故障(如机械故障、电气故障等),船舶在空中可能会出现危险的摆动或者坠落,造成严重的事故。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