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潮汐基本原理和信息获取
潮汐原理:潮汐是由于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一个太阴日(约 24 小时 50 分钟)内会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在开阔海域,潮汐的涨落幅度相对较小,但在近岸、河口和港湾等区域,潮汐的影响则较为显著,可能导致水位变化数米甚至更多。
信息获取:船舶驾驶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潮汐信息。航海通告是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它包含了港口、航道等区域的潮汐表更新信息。潮汐表详细记录了特定地点在不同日期和时间的潮高、潮时等数据。此外,电子海图系统(ECDIS)通常也集成了潮汐信息,能够根据船舶的位置和时间显示实时潮汐情况。一些港口当局和气象机构还会通过甚高频(VHF)广播等方式发布潮汐预报。
考虑潮汐对船舶航行的影响
水深变化:潮汐涨落会导致水深发生明显变化。在浅水区,如港口航道、河口等,船舶必须考虑潮高来确保有足够的水深安全通过。例如,船舶吃水为 5 米,航道水深在低潮时为 4 米,那么船舶就必须等待涨潮,使潮高加上航道水深大于船舶吃水才能安全进出。否则,船舶可能会搁浅,造成严重后果。
水流速度和方向:潮汐的涨落伴随着水流的变化。涨潮时,水流向岸;落潮时,水流离岸。水流速度会影响船舶的航速和航向。顺流航行时,船舶航速会增加,节省航行时间和燃料,但航向控制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逆流航行时,航速减慢,船舶需要消耗更多的动力来维持航速,并且在狭窄航道等情况下,逆流产生的阻力可能使船舶操纵更加困难。
航线规划要点
选择合适的进出港时间:对于进出港口的船舶,要根据潮汐表选择在高潮或接近高潮时进出港。这样可以利用较高的水位,保证船舶在航道中有足够的水深。例如,在一个潮差较大的港口,船舶计划进港,若船舶吃水较深,应选择在高潮前 1 - 2 小时开始进港操作,以便在高潮时段顺利通过浅水区航道。
利用顺流提高航速:在长途航行中,合理规划航线以利用顺流可以提高航行效率。船舶驾驶员需要分析潮汐和海流的流向,结合船舶的航行方向,尽量安排在顺流阶段航行。例如,在某海域,根据潮汐和海流预报,某一股海流在上午是向目的地方向流动,船舶可以调整航速和出发时间,使得在该时段能够顺流航行,减少航行时间。
避开逆流和浅滩区:在规划航线时,要尽量避开逆流较强的区域和低潮时可能出现浅滩的区域。如果无法完全避开,要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例如,对于逆流区域,船舶可以适当增加主机功率来维持航速;对于浅滩区,要精确计算潮高和船舶吃水,确保在安全的潮位通过。
考虑潮汐对锚地的影响:如果船舶需要在锚地停留,也要考虑潮汐因素。选择锚地时,要确保在低潮时船舶周围仍有足够的水深,避免船舶坐底。同时,要注意锚地的水流情况,防止船舶在潮汐水流的作用下走锚。例如,在一个潮汐变化较大的锚地,船舶抛锚时要放出足够长度的锚链,一般根据水深、底质和水流情况来确定锚链长度,并且在潮汐变化过程中,密切观察船舶的位置和锚链的受力情况。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