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品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危险品是指具有爆炸、易燃、毒害、感染、腐蚀、放射性等危险特性,在运输、储存、生产、经营、使用和处置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毁或环境污染而需要特别防护的物质和物品。
分类:根据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 - 规章范本》,危险品分为 9 大类,包括爆炸品、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放射性物质、腐蚀性物质、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每一大类又包含若干小类,货代必须清楚所运输危险品的具体类别,因为不同类别有不同的运输要求。
法律法规与资质要求
国际法规:遵守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的《危险货物规则》(DGR)用于空运;国际海事组织(IMO)的《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IMDG Code)用于海运。这些规则详细规定了危险品的包装、标记、标签、运输文件等要求。例如,在海运中,船舶必须符合相关的构造和设备要求,以确保能够安全运输危险品。
国内法规:各国国内也有相应的危险品运输法规。在中国,货代需要遵守《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从事危险品运输的货代企业需要取得相应的资质,如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等。同时,操作人员也需要具备相关的资格证书,如危险货物运输从业资格证。
包装要求
包装材料选择:危险品包装材料必须与所装物质相容,能够承受运输过程中的压力、冲击、温度变化等。例如,对于腐蚀性物质,包装容器应具有抗腐蚀性能;对于易燃液体,包装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防止液体泄漏。包装材料本身不能与危险品发生化学反应,引发危险。
包装强度和完整性:包装要足够坚固,能够在正常运输条件下保持完整。根据危险品的性质和运输方式,包装需要通过特定的性能测试。例如,在空运中,包装要能承受规定高度的跌落试验;在海运中,包装要能承受堆码压力和海上航行的颠簸。包装上不能有任何可能导致泄漏的裂缝、孔洞等缺陷。
包装标记和标签:在包装的表面必须有清晰、准确的标记和标签。标记包括货物的名称、联合国编号、包装类别等信息。标签应符合国际和国内法规规定的图案、颜色和尺寸要求,直观地表明危险品的类别和危险性质。例如,爆炸品的标签通常是一个爆炸的图案,易燃液体的标签是火焰图案。
运输文件准备
危险货物申报单:这是最重要的运输文件之一。申报单应详细填写货物的名称、类别、联合国编号、包装类型、数量等信息。对于空运,申报单还需要包括始发站、目的站、航班号等信息;对于海运,要包括船名、航次、装货港、卸货港等信息。申报单的填写必须准确无误,任何错误都可能导致运输安全问题或法律责任。
安全数据表(SDS):提供危险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危害特性、安全操作和储存措施等详细信息。在运输过程中,操作人员可以根据 SDS 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例如,SDS 会说明某种毒性物质的中毒症状和急救措施,以便在发生泄漏等事故时及时处理。
其他相关文件:根据货物和运输方式的不同,可能还需要提供原产地证书、质量检验证书、运输合同等文件。这些文件用于证明货物的合法性、质量和运输责任。
运输操作流程
装卸操作:装卸危险品时,必须使用合适的设备和工具,操作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例如,装卸易燃气体时,要使用防爆工具,操作人员要戴防毒面具和防火服。装卸过程要轻拿轻放,避免碰撞、拖拉、翻滚等可能导致包装损坏的动作。
储存要求:在运输过程中的临时储存,要选择符合安全要求的仓库或堆场。危险品仓库要远离火源、热源和人口密集区,有良好的通风、防火、防爆、防盗、防泄漏等设施。不同类别的危险品要分类存放,避免相互反应引发危险。例如,氧化剂和还原剂不能存放在一起。
运输路线规划:规划运输路线时,要避开人口密集区、水源保护区、重要设施(如学校、医院、政府机关等)等敏感区域。对于公路运输,要考虑道路的承载能力、坡度、弯道等因素,确保车辆行驶安全。同时,要考虑天气因素对运输的影响,如在高温天气运输易燃物品要采取降温措施。
运输工具要求:运输工具(车辆、船舶、飞机等)要符合危险品运输的要求。例如,用于运输危险品的车辆要经过专门的安全检查,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如灭火器、泄漏应急处理设备等)。船舶要有相应的危险品舱室,符合防火、防爆、防污染等要求;飞机要有专门的危险品储存区域,并且货物的装载要符合重心平衡等飞行安全要求。
应急处理预案:货代必须制定详细的应急处理预案,包括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时如何应对。预案要明确人员的职责分工、应急救援设备的使用方法、事故报告程序等。同时,要定期组织应急演练,确保所有相关人员熟悉应急处理流程。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