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市场份额扩大:2023 年,中国新接绿色动力船舶订单国际份额达到 57%,2024 年 1 月,全球替代燃料新船订单中,中国船厂承接的订单按修正总吨计算占比达 52%。如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 2024 年就获得了日本商船三井、新加坡东太平洋航运公司、比利时 cmb 公司等航运巨头签署生效的多艘绿色船舶订单5.
船型种类丰富:涵盖了 LNG 双燃料动力船、甲醇双燃料动力船、氨预留动力船等多种类型。比如广船国际研制的双燃料汽车运输船,以及 21 万吨液化天然气双燃料散货船等,满足了不同客户的需求124.
新能源动力技术:在 LNG、甲醇、氢、氨等绿色燃料动力关键技术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使船舶的动力系统更加环保、高效。例如,中国船舶集团上海船舶设备研究所自主研制的新一代电池包和纯电池动力船舶能量管理系统均获得中国船级社认可证书5.
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应用各种节能减排技术,如优化船舶的线型设计、采用高效的推进系统、安装节能设备等,提高船舶的能效水平,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25.
智能船舶技术:智能化也是转型的重要方向,如大连中远海运重工正在打造的无人驾驶船,其配备了智能航行、智能平台、智能机舱、智能船体、智能能效等多个智能系统,能够自主识别、自主避碰,更好地适应复杂的海上环境1.
产能扩张与优化:不少船厂投资扩建产能,打造绿色高技术清洁能源船舶制造基地或新能源船舶智造项目等。如扬子江船业计划投资 30 亿元打造扬子泓远绿色高技术清洁能源船舶制造基地项目,新时代造船投资 50 亿元打造新能源船舶智造项目等,提升了绿色船舶的生产能力4.
绿色化改造:对船厂的生产设施进行绿色化改造,采用节能环保的设备和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例如,广船国际的船舶薄板分段 “数智” 车间,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和人力成本的降低5.
上下游合作加强:造船企业与船舶设计单位、发动机制造商、能源供应商、科研机构等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绿色船舶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示范应用等工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绿色船舶产业链。比如上海中远海运重工承接的集装箱船甲醇双燃料改造项目,就需要多方协同合作5.
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一些地区形成了绿色船舶产业集群,促进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如江苏靖江等 “最强造船小城”,其造船完工量在世界份额中占比较高,且当地的造船企业在绿色船舶建造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15.
国家政策扶持: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 年)》等政策文件,提出了到 2025 年初步构建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体系等目标,为造船业的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并在技术研发、示范应用、标准制定等方面给予支持5.
地方政策助力: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推动绿色船舶产业发展。如广东省大力推动 LNG 动力船,对改造船舶给予财政补贴;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会同 13 个省市发布《“电化长江” 倡议》,推动新能源技术在长江航运的应用等25.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