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船出口表现突出:2024 年上半年,集装箱船出口额 93.28 亿美元,同比增长 167.29%,占比大幅提升至 39.8%,位居第一 。其新接订单量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 97.5%,显示出在全球集装箱船市场的强劲竞争力,这主要得益于全球贸易的复苏以及航运市场对集装箱船的旺盛需求6.
散货船出口稳定增长:散货船出口额 50.46 亿美元,同比增长 37.8%,是船舶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大宗商品运输工具,散货船的市场需求相对稳定,中国在散货船制造领域具有成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能够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6.
绿色智能船舶成新增长点:随着全球航运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绿色智能船舶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2023 年新接绿色动力船舶订单国际份额达到 57%,2024 年上半年提升至 71.7%。例如液化天然气双燃料集装箱船等新型绿色船舶,成为拉动出口的主要增长点之一68.
高端船型竞争力提升:中国已经集齐了大型邮轮、大型液化天然气 (LNG) 运输船、航空母舰这三颗造船业 “皇冠上的明珠”,在高端船型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2024 年,中国企业斩获了全球最大单体造船订单,将建造 18 艘全球最大的 271 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进一步提升了中国船舶产品在国际高端市场的份额和影响力267.
亚洲市场占据主导:亚洲依旧是中国最大的船舶出口市场,占比达到 46.6%(110 亿美元,+30.8%)。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海上贸易活跃,对船舶的需求较大,尤其是中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与中国的船舶贸易往来频繁6.
非洲市场增长迅速:非洲市场占比位居第二,出口额 45 亿美元,同比增长 45.5%。非洲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对船舶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中国船舶以其性价比优势在非洲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6.
欧洲市场潜力释放:欧洲市场出口额 40 亿美元,同比增长 161%,增速显著。欧洲作为传统的航运业发达地区,对船舶的品质和技术要求较高,中国船舶产品在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的基础上,逐渐获得了欧洲市场的认可,市场份额不断扩大6.
拉美市场有所波动:拉美市场出口额 18.8 亿美元,同比下降 7.2%。拉美地区的经济形势和政治环境相对不稳定,对船舶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随着拉美地区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船舶市场仍有较大的潜力6.
大型船企引领出口:中国船舶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在船舶出口中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旗下的江南造船、沪东中华、外高桥造船等企业,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丰富的经验,承担了大量的高端船舶和大型船舶的出口订单,提升了中国船舶产品的整体形象和国际竞争力6.
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中国形成了多个船舶产业集群,如江苏的通泰扬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上海的船舶制造产业集群、广东的龙穴造船基地等。这些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了中国船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6.
江苏出口额居首:2024 年上半年,江苏船舶出口额达到 76 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 32.4%。其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同比增长 17.6%、24.1%、32.7%,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25.9%、31.0% 和 26.1%,集装箱船、液货船、散货船三大船型出口分别增长 153%、77%、32.3%6.
上海位居次席:上海上半年出口额 55 亿美元,占比 23.3%。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企业在当地的发展,推动了上海船舶出口,采用甲醇、液化天然气(LNG)等清洁能源的船舶,在出口中所占比例逐步增加6.
山东排名第三:山东上半年船舶出口额 23 亿美元,占比 9.6%,出口船舶占全省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比重为 96.1%、98.4%、98.0%。青烟威产业聚集效应明显,当地出口船舶主要是高附加值、清洁能源的散货船和集装箱船6.
广东位列第四:上半年船舶出口额 21 亿美元,占比 9.0%。广州南沙的龙穴造船基地是华南地区最大的造船基地,在高端豪华客滚船、汽车运输船(PCTC)、支线集装箱船等产品市场具有全球引领地位6.
浙江排名第五:浙江上半年船舶出口额 20 亿美元,占比 8.6%,完工出口船舶 164.1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63.6%;新承接出口订单 572.2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104.5%6.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