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巩固和提升船舶制造在全产业链的竞争力,从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入手,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推动船舶制造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18.
实现产业规模增长:在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和国际海事活动增加的背景下,预计到 “十四五” 末期,中国船舶制造行业的总产值有望达到 8300 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 4% 左右7.
推进绿色制造:加快发展绿色智能船舶,推动船舶制造企业加速转向绿色能源技术,如电动船、LNG 双燃料等环保型船只的研发和制造,以满足国际海事组织更严格的排放标准 ,预计到 2030 年,此类环保型船只将占新造船订单的 40% 以上27.
加强智能制造: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5G 通信技术等,加快船舶制造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推进船舶智能制造工程,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提升船舶设计、建造与维护的效率和质量167.
突破关键技术:实施重型破冰船等研制,推进大型 LNG 船舶和深海油气生产平台等研发应用,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高我国船舶制造在高端领域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3.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船舶制造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船舶制造企业集团,同时促进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7.
拓展市场空间: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船舶制造企业 “走出去”,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提高我国船舶制造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和影响力。同时,深化国内市场需求挖掘,加强与航运、海洋开发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拓展船舶制造的市场空间17.
沿海地区: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强环渤海、长江口、珠江口等三大造船基地建设,打造一批世界级的船舶制造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聚度和协同创新能力,推动船舶制造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1413.
内河地区:加快内河船舶制造转型升级,推动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创新发展,建设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创新发展示范区,提高内河船舶制造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内河航运与船舶制造产业的协同发展4.
财政金融支持:加大对船舶制造行业的财政投入,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活动,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船舶制造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为船舶制造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14.
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船舶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技术改造、环保设备购置等给予税收减免或优惠,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加强船舶制造相关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船舶制造专业人才17.
引进高端人才: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吸引一批国内外优秀的船舶制造专家、学者和技术人才来国内创业创新,为船舶制造行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17.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薪酬福利制度,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工作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17.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