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航运圈--航运业综合服务信息平台!
航运圈资讯  >  航运资讯  >  航运企业加强供应链管理,提升运营水平
航运企业加强供应链管理,提升运营水平
2024年11月28日 18:59   浏览:0   来源:货代小哈哈

一、供应链整合策略

(一)上下游企业协同


航运企业积极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实现协同发展。在上游,与船舶制造企业紧密合作,参与船舶设计与建造过程,根据自身航线规划和货物运输需求定制船舶。例如,为适应特定航线的浅水区航行要求,与船厂共同研发吃水较浅但载货量适中的船舶;同时,与燃油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保障燃油稳定供应并争取优惠价格,降低运营成本。在下游,与货代、报关行、仓储企业以及最终客户加强沟通与协作。与货代共享舱位信息,提高订舱效率;与报关行协同办理进出口手续,加速货物通关流程;与仓储企业合作优化货物存储与调配,确保货物在陆地上的高效流转。例如,航运企业与大型电商企业合作,为其提供从工厂到消费者手中的一站式物流解决方案,包括海运、仓储、配送等环节的无缝对接。

(二)信息共享平台搭建


构建先进的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是航运企业整合供应链的关键举措。该平台整合航运企业内部的船舶调度、货物运输、库存管理等信息系统,以及外部合作伙伴的相关数据。通过统一的数据接口,实现与供应商、客户、港口等各方的信息实时交互。在平台上,货主可以实时查询货物的运输状态、船舶位置、预计到港时间等信息;船舶供应商能够了解航运企业的船舶需求计划,提前安排生产与维护;港口可以根据航运企业的船舶到港预报,合理安排泊位和装卸作业资源。例如,马士基航运的供应链信息平台整合了全球众多合作伙伴的数据,实现了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交付全过程的信息可视化,极大地提高了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协同效率。


二、风险管理机制构建

(一)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


航运企业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全面梳理供应链各个环节可能面临的风险。在市场风险方面,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形势、贸易政策变化、汇率波动以及航运市场运价和运量的波动情况。例如,中美贸易摩擦期间,及时评估对中美航线业务量、运价以及相关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影响;在运营风险方面,分析船舶航行安全、港口拥堵、货物损坏丢失等风险因素;在自然风险方面,考虑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对港口设施、船舶航行以及货物运输的影响。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对各类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为制定针对性的风险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二)风险应对策略制定


针对不同类型和等级的风险,航运企业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对于市场风险,采用多元化市场策略,开拓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例如,在欧美市场需求疲软时,加大对亚洲新兴市场的开发力度;同时,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如远期运费协议(FFA)、外汇套期保值等,对冲运价波动和汇率风险。在运营风险方面,加强船舶安全管理,定期对船舶进行维护保养和安全检查,提高船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与多个港口建立合作关系,当某一港口出现拥堵时,及时调整船舶挂靠港口,确保货物运输的顺畅。对于自然风险,制定应急预案,如在台风季节提前调整船舶航线,避开台风路径;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购买足额的货运险和船舶险,将自然风险造成的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


三、运营效率优化举措

(一)物流流程再造


航运企业对物流流程进行全面再造,去除繁琐的中间环节,提高运作效率。在货物订舱环节,简化订舱手续,推行线上订舱平台,客户可以方便快捷地提交订舱申请,航运企业即时处理并反馈结果。在货物运输环节,优化船舶调度计划,根据货物流量、流向和港口作业能力,合理安排船舶航线和挂靠港口顺序,减少船舶空驶里程和在港等待时间。例如,采用智能算法进行船舶路径优化,在满足货物运输需求的前提下,使船舶航行总里程最短、运营成本最低。在货物交付环节,与仓储和配送企业协同,实现货物的快速分拣和配送,缩短货物从港口到客户手中的时间。

(二)绩效评估与持续改进


建立科学的供应链绩效评估体系,对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整体效果进行量化评估。评估指标包括船舶准班率、货物运输准确率、库存周转率、客户满意度等。定期对这些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找出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例如,如果船舶准班率较低,分析是由于船舶调度不合理、港口作业延误还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并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通过持续的绩效评估与改进,航运企业不断优化供应链管理流程,提升运营水平,增强在全球航运市场的竞争力。


航运圈资讯号
货代小哈哈
介绍
做一枚开心的小货代。
推荐航运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