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增加:全球航运市场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全球经济形势波动、地缘政治紧张、贸易政策调整以及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市场变化愈发复杂且难以预测。单个航运企业凭借自身力量很难全面把握并有效应对这些复杂变化,因此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整合资源、增强应对能力。
提升竞争力的需求:在全球范围内,航运企业数量众多,竞争激烈。通过国际合作,企业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比如在航线布局、船舶运力、物流服务等方面进行协同,从而提升整体竞争力,在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更好地应对来自同行的竞争压力以及市场供需变化带来的挑战。
战略联盟:航运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关系,共同运营航线、共享码头设施、协调船舶运力调配等。例如,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多家航运企业组成联盟,对连接沿线各国的重要航线进行统一规划和运营,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贸易需求合理安排船舶,提高航线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合资经营:双方或多方航运企业共同出资成立新的公司,开展特定的航运业务或拓展新的市场领域。比如,一家欧洲航运企业和一家亚洲航运企业合资在新兴市场国家设立物流公司,结合双方在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运营经验以及客户网络,开展集装箱运输、仓储配送等综合物流服务,以应对当地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技术合作与共享:在智能航运技术、船舶节能减排技术等方面进行合作研发与成果共享。例如,全球几家大型航运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共同投入资金和人力,研发新一代的船舶智能航行系统,通过共享各自收集的船舶运行数据、航行经验等,加速技术研发进程,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更好地适应市场对高效、环保航运的需求变化。
信息交流与协同:搭建国际航运信息交流平台,各企业定期分享市场动态、货物流量流向、运价走势等关键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协同调度和决策。比如,在某一区域市场出现运力紧张或过剩情况时,通过信息共享,相关航运企业可以及时调整船舶部署,避免恶性竞争,共同维持市场的相对稳定。
应对运力过剩或不足:当市场出现运力过剩时,合作企业可以共同协商减少船舶投放量、合理安排船舶闲置或进行船舶租赁调剂等,避免因过度竞争导致运价暴跌;而在运力不足的情况下,如特定航线在贸易旺季需求大增时,则可以通过调配联盟内其他企业的船舶资源来满足运输需求,保障航线的正常运营,稳定运价水平。
应对贸易政策变化:在部分国家出台新的贸易政策,如加征关税、设置贸易壁垒影响特定航线贸易量时,合作企业可以共同研究调整航线布局,开辟新的替代航线,将货物转运至其他受影响较小的港口,或者通过拓展相关区域的内贸业务来弥补外贸业务的损失,维持企业的业务规模和收入水平。
应对环保要求提升:面对日益严格的国际环保法规,合作企业可以共同投资进行船舶的环保改造,分摊高昂的改造费用;还可以联合研发和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船舶、绿色航运技术等,共同应对环保压力,提升企业在绿色航运市场中的竞争力,满足市场对环保型航运服务的需求,吸引更多注重环保的客户。
海洋联盟:由法国达飞轮船、中远海运集团、长荣海运和东方海外等航运巨头组成。该联盟通过整合成员的航线资源、船舶运力以及码头设施等,在全球主要贸易航线上进行了优化布局,提高了运营效率,有效应对了市场上运力波动、贸易需求变化等情况,并且在环保合作方面也积极推进,共同探索船舶节能减排措施,在全球航运市场中展现出强大的协同应对能力。
THE 联盟:由赫伯罗特、阳明海运、ONE(日本海洋网联船务)等企业构成。它们在航线规划、船舶共享、数字化运营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例如在应对亚洲到欧洲等繁忙航线的运力调配和市场需求变化上,通过联盟内的协同运作,灵活调整运输方案,提升服务质量,增强了整体在国际航运市场中的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各种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
总之,航运企业加强国际合作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全球航运市场变化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整个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