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政策的强力推动:
国际海事组织(IMO)不断收紧航运业的环保法规,制定了严格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如要求到 2050 年航运业温室气体年度总排放量较 2005 年降低至少 90%。为达成这一目标,IMO 出台了诸如现有船舶能效指数(EEXI)、碳强度指标(CII)等强制性措施,倒逼航运企业积极寻求绿色转型,探索和应用新型环保燃料成为重要的应对策略之一。
欧盟等地区也将航运业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ETS),自 2024 年 1 月起,船东需为船舶的碳排放量缴纳相应配额费用,且该比例逐年提升,这极大地增加了航运企业使用高排放传统燃料的成本,促使其加快采用新型环保燃料以降低碳排放和运营成本。
市场需求与形象塑造的考量: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货主们越发倾向于选择绿色环保的航运服务,对于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关注度不断提高。大型跨国企业在选择航运合作伙伴时,会将是否使用新型环保燃料等环保举措作为重要考量因素,航运企业为争取更多优质客户订单,积极推动自身船队采用新型环保燃料,以塑造良好的环保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也更青睐那些在整个供应链环节注重环保的产品,间接促使航运业加快绿色转型步伐,拓展新型环保燃料的应用范围。
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航运业作为全球贸易的关键支撑,传统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运营模式对环境造成了较大压力,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影响空气质量以及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危害等问题凸显。为实现行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航运企业必须加快绿色转型,而新型环保燃料的广泛应用是其中的核心环节之一。
液化天然气(LNG):
特点与优势:LNG 作为一种相对清洁的替代燃料,其燃烧时产生的硫氧化物几乎为零,氮氧化物排放量相较于传统燃油也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能降低 20% - 30% 左右。它具有能量密度较高、易于储存和运输等特点,在技术应用方面相对成熟,目前已经有比较完善的加注基础设施配套,如在一些沿海港口设有 LNG 加注站。
应用现状:LNG 动力船舶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正逐渐扩大,尤其在对环保要求较高的特定区域航线以及一些大型航运企业的部分船队中得到了较多采用。例如,挪威沿海的一些航运线路大量使用 LNG 动力船舶,在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维持了高效的运输服务;达飞轮船等航运巨头也都已拥有一定数量的 LNG 动力集装箱船投入运营。
甲醇:
特点与优势:甲醇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合成,具有成为低碳甚至零碳燃料的潜力。燃烧甲醇产生的污染物相对较少,且甲醇在储存和加注方面相较于其他一些新能源有一定便利性,船舶的甲醇动力系统在技术上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它还能与现有的燃油系统较好地兼容,便于船舶进行燃料切换和改造。
应用现状:越来越多的航运企业开始关注并尝试甲醇动力船舶,从最初的概念探讨到现在进入实际建造和运营阶段,甲醇动力船舶正逐渐成为航运业绿色转型中的重要力量。马士基已订购多艘大型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计划逐步应用于全球主要航线,引领行业向绿色能源应用转型。
氨:
特点与优势:氨在燃烧时理论上可实现零碳排放,是极具潜力的未来航运业绿色燃料。它来源广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制取,比如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再与氮气合成氨。此外,氨的能量密度相对较高,适合作为长途运输船舶的燃料。
应用现状:目前全球处于氨动力船舶的研发和小规模试验阶段,一些科研机构和航运企业正携手合作,积极探索氨在船舶上的可行应用模式,攻克诸如氨发动机的稳定高效运行、安全加注系统等关键技术难题,为未来大规模推广做准备。
生物燃料:
特点与优势:生物燃料通常由生物质资源(如植物油、动物脂肪、废弃食用油等)转化而来,属于可再生能源,其燃烧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可通过生物质的生长过程进行吸收,实现碳循环,从而在全生命周期内具有较低的碳排放特点。它与传统柴油发动机有一定的兼容性,可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替代传统燃油使用。
应用现状:虽然生物燃料在航运业的应用规模目前相对较小,但在一些特定地区和领域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例如,在一些内河航运以及短途沿海运输中,部分小型船舶开始尝试使用生物柴油等生物燃料,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其应用有望进一步拓展。
环境效益方面:
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新型环保燃料的广泛应用使得船舶在运营过程中的温室气体、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有助于改善港口及航线周边的空气质量,缓解全球变暖的压力,同时也减少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危害,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推动航运业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降低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采用更环保的燃料有助于航运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其在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中能够更好地履行环境保护责任,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经济效益方面:
降低运营成本:尽管部分新型环保燃料在前期的生产、储存和加注等环节成本相对较高,但随着技术进步、规模效应以及政策支持等因素的作用,其成本有望逐渐降低。同时,使用环保燃料可避免因碳排放超标而缴纳高额罚款以及在碳排放交易体系中支付的配额费用等,从长期角度有助于航运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催生相关产业发展:新型环保燃料的应用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燃料的生产、储存设备制造、加注设施建设以及相关技术研发等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链的完善。
行业引领作用方面:
提升行业形象与竞争力:航运业率先在绿色转型方面取得突破并广泛应用新型环保燃料,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在全球社会各界的形象,彰显其对环保的积极态度和责任担当。采用环保燃料的航运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更具优势,能够吸引更多注重环保的货主和客户,拓展业务范围,巩固市场地位。
推动技术创新与合作:新型环保燃料的应用需求促使航运企业、船舶制造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加强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攻克燃料应用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难题,如发动机适配、安全保障等问题,这不仅推动了航运业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形成良好的创新发展氛围。
面临的挑战:
技术层面:许多新型环保燃料在船舶应用上的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像氨动力船舶的发动机技术、安全系统等尚未完全成熟,新能源的储存、加注设施配套也不完善。例如,全球范围内的氨燃料加注站数量极为稀少,限制了氨动力船舶的实际运营范围。
成本因素:新型环保燃料的生产成本、储存成本以及船舶改装成本等通常较高,这使得航运企业在投资和应用这些燃料时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以氢燃料电池船舶为例,目前氢燃料电池的制造成本和氢气的生产、储存成本都较高,增加了航运企业的运营成本。
供应保障问题:部分新型环保燃料的生产规模有限,难以满足航运业大规模应用的需求,而且其供应网络不够完善,在全球不同地区的可获取性差异较大,可能导致船舶在一些航线面临燃料短缺的风险。
应对措施:
加强技术研发与合作:航运企业、船舶制造企业与科研机构应加大合作力度,共同投入资源开展新型环保燃料应用关键技术的攻关,通过联合研发、技术共享等方式加速技术成熟进程,提高新型环保燃料在船舶上的应用性能和安全性。
政策扶持与补贴: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对新型环保燃料的生产、储存、使用以及船舶的改装等环节给予补贴或税收优惠,降低航运企业的成本压力,鼓励更多企业采用新型环保燃料。例如,我国对符合一定标准的 LNG 动力船舶给予购置补贴,推动了 LNG 动力船舶的发展。
完善供应网络建设:能源企业、港口管理部门等多方协同,制定规划并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新型环保燃料的生产、储存和加注等供应网络,逐步提高其在全球的覆盖范围和供应能力,保障航运企业能够方便、稳定地获取燃料。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