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反倾销调查是指进口国的政府部门(通常是贸易主管部门或专门的反倾销调查机构)对进口产品是否存在倾销行为进行的调查。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过程中,一国(地区)的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进入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例如,中国某钢铁产品出口到美国,其出口价格低于该产品在中国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或者其生产成本加上合理利润,就可能被美国视为倾销。
目的
进口国发起反倾销调查主要是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免受不公平贸易行为的损害。当进口产品以低价大量涌入本国市场,可能会对本国同类产品的生产商造成冲击,导致其市场份额下降、利润减少甚至企业倒闭。通过反倾销调查,如果认定存在倾销行为,进口国可以采取反倾销措施,如征收反倾销税,提高进口产品的价格,恢复公平的贸易竞争环境。
发起调查
申诉方申请:通常由进口国的同类产品生产商或产业协会作为申诉方,向本国的贸易主管部门或反倾销调查机构提交反倾销调查申请。申请书中要包含被指控倾销产品的相关信息,如产品名称、来源国、出口商和进口商的信息、倾销的证据(包括出口价格和正常价值的比较)、对本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证据等。例如,美国的钢铁生产商协会认为中国钢铁产品存在倾销行为,向美国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交申请,详细列出中国钢铁产品的出口价格、美国国内钢铁产品的正常价值以及美国钢铁产业受到的损害情况,如产量下降、失业率上升等。
调查机构审查与立案:调查机构在收到申请后,会对申请内容进行初步审查。审查内容包括申诉方是否具有代表性、证据是否充分等。如果审查通过,调查机构将正式立案,启动反倾销调查程序。例如,美国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在收到钢铁生产商协会的申请后,核实申诉方的代表性(其产量是否占美国国内同类产品产量的一定比例)和证据的真实性,符合要求后立案调查中国钢铁产品。
调查过程
问卷发放与收集:调查机构会向涉案的出口商、进口商、生产商等相关方发放调查问卷,要求提供产品的成本、价格、销售数量、销售渠道等详细信息。例如,向中国钢铁出口企业发放问卷,询问其钢铁产品的生产成本构成(包括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等)、出口到美国的价格、销售给美国进口商的数量和渠道等信息。出口商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如实填写并返回问卷。
实地核查(可能涉及):为了核实问卷信息的真实性,调查机构可能会对涉案企业进行实地核查。核查人员会到企业现场检查生产记录、财务账目、销售合同等文件。例如,美国调查人员到中国钢铁企业,查看其原材料采购发票、生产流程记录、工资支付记录、出口销售合同等,以验证企业提供的成本和价格信息是否真实。
倾销和损害的认定:调查机构会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分别对倾销是否存在以及倾销是否对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进行认定。倾销幅度的计算通常是通过比较出口价格和正常价值来确定。损害的认定则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进口产品的数量、价格对本国同类产品价格和市场份额的影响,本国产业的产量、销售、利润、就业等指标的变化。例如,通过比较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到美国的价格和其正常价值,计算出倾销幅度;同时,分析美国钢铁产业的产量、销售金额、利润率、失业率等指标在进口中国钢铁产品前后的变化,判断是否存在损害。
初裁与终裁
初裁:在调查过程中的某个阶段,调查机构会根据已经掌握的证据做出初步裁决。初裁可能会认定存在倾销和损害的可能性,从而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如征收临时反倾销税。例如,美国商务部在初步调查后认为中国钢铁产品存在倾销嫌疑,且对美国钢铁产业造成了损害的可能,决定对中国钢铁产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税率根据初步计算的倾销幅度确定。
终裁: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和听证(如果有)等程序后,调查机构会做出最终裁决。如果终裁认定存在倾销和损害,进口国将正式采取反倾销措施,如征收反倾销税。反倾销税的税率根据最终确定的倾销幅度来确定,且一般会持续一段时间(通常为 5 年)。例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商务部经过全面调查后,最终裁定中国钢铁产品存在倾销行为并对美国钢铁产业造成损害,决定对中国钢铁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税率为 X%,有效期为 5 年。
认真填写调查问卷
理解问卷内容:收到调查问卷后,企业要组织专业人员(包括财务人员、销售人员、法务人员等)仔细研究问卷内容。确保理解每个问题的含义和调查机构的意图,因为问卷中的信息将是调查机构判断倾销是否存在的重要依据。例如,对于成本核算部分的问题,要准确理解是要求提供完全成本还是变动成本,是工厂成本还是包括销售费用等其他成本。
提供准确完整的信息:按照问卷要求,如实提供企业的生产、销售、成本等信息。数据要准确无误,并且要提供相关的证明文件(如财务报表、发票、合同等)。例如,在回答产品价格问题时,要提供出口销售发票的副本,证明出口价格的真实性;在回答成本问题时,要提供详细的成本核算表,包括原材料采购发票、劳动力成本计算依据等。
配合实地核查
做好准备工作:如果调查机构要进行实地核查,企业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整理好相关的文件和记录,包括生产流程文件、质量控制文件、财务账目、销售合同、运输单据等。安排熟悉企业情况的人员(如生产主管、财务经理、销售经理等)负责接待核查人员,并能够准确回答问题。例如,准备好工厂的生产日报表、原材料入库和出库记录、产品质量检验报告等文件,以便核查人员查阅。
保持沟通与合作:在实地核查过程中,企业要积极与核查人员沟通,配合他们的工作。对于核查人员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准确地回答。如果对某些问题存在疑问或者需要进一步解释,要以合理的方式进行沟通。例如,当核查人员对成本核算中的某项费用有疑问时,企业财务人员要详细解释该费用的构成和分摊方法,提供相关的文件支持。
正常价值的抗辩
替代国问题(在非市场经济国家情况下):在一些国家的反倾销调查中,对于所谓的 “非市场经济国家”,可能会采用替代国的方法来确定正常价值。企业可以抗辩这种方法的不合理性。例如,中国已经是市场经济国家,但在一些国家的反倾销调查中仍可能被错误地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国企业可以提供证据证明中国国内市场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如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决策是自主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从而要求采用中国国内市场价格或者企业实际生产成本来确定正常价值,而不是采用替代国价格。
成本调整的抗辩:如果调查机构在计算正常价值时没有合理考虑企业的成本因素,企业可以进行抗辩。例如,对于一些特殊的成本(如研发成本、环保成本等),如果调查机构没有将其合理分摊到产品成本中,企业可以提供成本核算的依据和方法,说明这些成本应该在计算正常价值时予以考虑,从而提高正常价值,降低倾销幅度的认定。
损害认定的抗辩
因果关系抗辩:企业可以抗辩进口产品与进口国产业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例如,进口国产业的损害可能是由于其自身的技术落后、管理不善、国内市场需求下降等原因造成的,而不是进口产品的倾销。企业可以提供证据,如进口国产业在进口产品进入之前就已经存在经营困难的报告、国内市场需求变化的数据等,来证明进口产品不是造成损害的主要原因。
产业定义和范围的抗辩:对进口国确定的同类产品和产业范围进行抗辩。如果进口国将范围界定得过于宽泛,可能会夸大进口产品的影响。例如,企业可以说明自己的产品与进口国所谓的同类产品在功能、用途、质量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应被归为同一类产品进行损害评估,从而缩小损害认定的范围。
行业协会的作用
组织协调企业应对:行业协会可以组织涉案企业,统一应对策略。例如,协调企业共同填写调查问卷,避免企业之间信息不一致导致的不利影响;组织企业进行培训,提高企业对反倾销调查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提供行业数据和证据:行业协会可以收集和提供行业整体的数据和证据,用于抗辩。例如,提供行业的平均成本、价格趋势、市场份额变化等数据,证明整个行业不存在倾销行为或者对进口国产业没有造成损害。
政府支持
外交途径和贸易谈判:政府可以通过外交渠道与进口国进行沟通和贸易谈判。例如,在双边贸易谈判中,将反倾销问题作为重要议题,要求进口国公正、合理地进行反倾销调查,避免滥用反倾销措施。
提供法律援助和信息服务: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法律援助,如组织法律专家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诉讼代理服务。同时,政府部门可以收集和发布有关反倾销调查的信息,包括各国的反倾销法规、调查动态、案例分析等,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