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无垠的大海上,船舶远离陆地,一旦发生意外或船员突发疾病,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往往是保障生命安全的关键。因此,船员海上急救知识的普及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极大地提升船员的自救互救能力,为应对海上紧急情况筑牢坚实防线。
海上环境复杂多变,各种危险随时可能降临。例如,船员在进行甲板作业时,可能因船舶摇晃而不慎摔倒受伤;在机舱内,可能遭遇机械故障引发的意外伤害;长时间的海上航行,船员也容易因身体疲劳、心理压力等因素突发疾病,如心脏病、中风等。这些突发状况一旦发生,如果船员缺乏必要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往往会错过最佳的救援时机,导致严重后果。
为了提高船员的海上急救能力,首先要对常见的急救场景进行深入剖析,并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在创伤急救方面,当船员遭遇开放性伤口出血时,必须迅速判断出血类型并采取正确的止血方法。对于小的毛细血管出血,可以采用直接压迫止血法,即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直接按压在伤口上,保持一定压力,一般数分钟后即可止血。如果是较大的动脉出血,如四肢动脉出血,则需要采用止血带止血法,但要注意正确使用止血带,避免因绑扎过紧或时间过长导致肢体缺血坏死。在绑扎止血带后,要标记时间,每隔一段时间放松一次,以保证肢体血液循环。同时,对于伤口要进行简单的清创处理,去除伤口内的异物,防止感染。
骨折也是海上常见的创伤之一。当发现船员骨折时,不要随意搬动伤者,以免造成二次伤害。对于骨折部位,应进行固定处理。可以利用船上现有的木板、树枝等材料制作简易夹板,将骨折的肢体固定在夹板上,固定时要注意夹板的长度应超过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并用绷带或布条将夹板与肢体绑扎牢固。如果是开放性骨折,在固定前要先对伤口进行止血和清创处理。
除了创伤急救,应对船员突发疾病的急救知识同样不可或缺。例如,当船员突发心脏病时,要立即让其就地休息,保持安静,解开衣领、腰带等束缚物,以利于呼吸顺畅。若患者随身携带药物,如硝酸甘油,应协助其服用。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呼吸、心跳等,若病情严重,应立即呼叫救援并准备进行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是海上急救的重要技能之一。当船员出现心跳呼吸骤停时,实施心肺复苏能够为患者争取宝贵的生存机会。首先,要将患者仰卧在硬板上或地上,施救者跪在患者一侧,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 1/3 交界处)为按压部位,双手交叠,用手掌根部用力按压,按压频率每分钟约 100 - 120 次,按压深度至少 5 厘米。每按压 30 次,进行 2 次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时,要清除患者口腔内的异物,一手抬起患者下颌,另一手捏住患者鼻孔,深吸一口气后,将嘴完全包住患者的嘴,缓慢吹气,每次吹气时间持续 1 秒以上,观察患者胸廓有明显起伏即可。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患者恢复心跳呼吸或救援人员到达。
在海上急救知识培训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加强实践操作训练。通过模拟各种急救场景,让船员亲身体验急救过程,熟悉急救设备和药品的使用方法,如急救箱内的止血带、绷带、夹板、氧气面罩、急救药品等,从而提高他们在实际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
同时,船舶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海上急救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船员进行演练。演练内容包括急救流程的熟悉、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以及与陆地救援机构的沟通协调等。通过演练,发现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修订完善,确保在真正发生紧急情况时,船员能够迅速、有序地开展自救互救工作,最大程度地保障船员生命安全和船舶安全运营。
此外,为了持续强化船员的海上急救知识和技能,还应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定期组织船员参加复训课程,更新急救知识,巩固操作技能,使船员始终保持良好的急救状态。同时,鼓励船员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分享自己在海上遇到的急救案例和经验教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总之,船员海上急救知识的普及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它对于保障船员生命安全和航运事业的稳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通过系统的培训、实践操作、演练以及建立长效机制等多方面措施,不断提升船员的自救互救能力,让他们在浩瀚的大海上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从容应对,为生命保驾护航。